
评论员牛可心银川股票配资
一天量产30篇、只要钱到位就能发……近日,央视《财经调查》栏目揭露的论文代写灰色产业链,引发广泛关注。调查发现,从批量生产到隐蔽交易,从平台接单到千人写手群公开派活,这条产业链的成熟程度令人咋舌。
需求是论文代写生存的土壤。谁在消费这些流水线论文?毫无疑问是那些企图不劳而获、希望用金钱换取学术成果的群体。其中,既有为毕业、升学所困而铤而走险的学生,也有为职称评审、绩效考核所迫的职场人士。巨大的“刚需”创造了庞大的利润空间,更为论文代写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。
随着技术进步,论文代写的门槛正在急剧降低。过去,论文“枪手”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;如今,写手只需将题目与关键词输入AI软件,几分钟即可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初稿,稍作润色与拼凑,便能交付。记者调查中发现,同一写手竟能完成从“法学”“学前教育”到“计算机应用与技术”等毫不相关领域的论文,专业跨度之大,令人瞠目。如此产出的论文,其质量可想而知。
然而,若只将板子打在需求端,显然有失公允。这些粗制滥造的论文何以能蒙混过关成功发表?这背后,必然存在着疏漏的审核机制和流通渠道。一些不规范乃至非法的期刊与会议,在利益驱使下,主动或被动地成为问题论文的“销赃地”。它们降低学术标准,放弃审稿原则,使论文代写得以披上“合法”外衣,混入学术圈。如果指导老师、评审专家能够严格审查研究过程、严肃进行论文答辩,这些毫无逻辑、东拼西凑的“学术垃圾”又何能蒙混过关!
对于日益猖獗的论文代工黑产,绝不能听之任之。当务之急,是要为这条失控的产业链断开“链接”。一方面,改革当下“唯论文”的人才评价体系,破除“以刊评文”的路径依赖,推动建立更加多元、科学的评价标准,从源头上削减不必要的论文需求压力。另一方面,强化全过程监管。学术机构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,升级查重与技术检测手段,加强盲审、答辩等环节的严肃性与有效性,并对已发现的代写买卖行为予以严厉惩处,形成震慑。学术净土,不容玷污。唯有各方协同发力,扎紧制度的篱笆,才能彻底铲除论文代写生存的土壤,还学术一片风清气正的蓝天。
银川股票配资
信誉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